Wednesday, July 24, 2013

自私的哭喪校園(直資學校)


自私的哭喪校園(直資學校)

很久沒有見到一篇這麼中肯有見地的文章, 值得分享一下:



轉自網絡文章, 作者:憤怒荷馬

請容我利益申報:我是資助學校的既得利益者,我的孩子能以「滿分」直入名校。而我今日所有,多少也由於曾入讀政府資助的名校。30年前,我的家庭負擔不起直資學費,我的成績也不能考取獎學金,因此全賴津貼學校,我能獲得良好教育,並認識來自不同背景的好朋友。後來我母校轉為直資,當時我「沉默」地反對。

但身在津貼學校,我亦目睹很多資助學校的「不合理」。例如,家境富裕的同學也和其他清貧學生一樣,每月只需交30元學費;無心向學的學生,霸佔了人人覬覦的名校學位。我不時反思,曾有幾多個因運氣而獲得學位的人,導致了一個實至名歸的好學生被拒諸門外。所以當我看見有關轉直資的爭拗,被扭曲成社會公義問題,引伸至階級鬥爭,我覺得怎樣也說不通。

四類學生與直資的關係

在此我嘗試就着學生家境的好壞和能力高低,歸納為四大類,再分析直資對每類學生的影響,從純理論角度了解直資學校的好處。

1. 家境富裕,成績優異的學生:他們有能力靠成績或靠關係入讀最好的學校。直資與否,對這類學生都沒有影響。

2. 家境富裕,成績差勁的學生:明顯地這是仇富社會的憎恨對象,他們入讀直資名校的機會比其他人高,卻沒有相應的實力。但從另一角度思考,這正是大家所渴求的公義社會。如果你相信有錢人剝削基層,卻沒有回餽社會,教育便是讓他們割肉的最好地方。他們為了下一代得到良好教育,可以大解慳囊慷慨捐贈,直接優化學校的資源,最終得益的是學生。這其實是變相向有錢人徵收「教育稅」,同時令他們交得心甘情願,而且多多益善。

3. 成績優異,但沒有特別背景,甚至家境貧窮的學生:這類學生應該是轉直資的最大得益者。合資格的話,他們更可以以獎學金入讀資源充裕的「貴族學校」。愈多學校轉直資,他們的選擇只會愈多,考入好學校的機會愈高。沒有直資,住在天水圍的愛因斯坦可能會因為沒有信仰、不是舊生等能力以外的因素而被拒門外。好學生入讀好學校,似乎更符合社會公義!

說到這裏,不少人會提出,直資學校只會多收第二類而少收第三類學生,這我不反對,這是屬於學校的「商業決定」,為教育理念服務還是想成為金錢奴隸。不過,若名校想維持聲望,多收第三類的學生是必需的。哈佛可以享譽全球,而南加洲大學(USC)即使教學資源豐富, 卻依然被譏諷為的University of Spoiled Children,就是收生質素的分別。

4. 最後一類是能力不高,又未能貢獻資源的學生,他們是學校轉直資的最大受害者。沒有直資,他們可以「扮信教」、在好校網區資助地產商或房業主、靠家長舊生身份庇蔭,或純因運氣而入讀其他人夢寐以求的名校。不過,即使我如何狡辯,也很難將保護這類學生的既得利益,說成是維護我們社會的公義。

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