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唐詩三百首. Show all posts
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唐詩三百首. Show all posts

Thursday, September 12, 2013

《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》

《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》


作者:王維


寒山轉蒼翠,秋水日潺湲。
倚杖柴門外,臨風听暮蟬。
渡頭余落日,墟里上孤煙。
复值接輿醉,狂歌五柳前。


【注解】:
1、墟里:村落;
2、孤煙:炊煙。
2、接輿:這里北裴迪。

【韻譯】:
寒山轉變得格外郁郁蒼蒼,
秋水日日舒緩地流向遠方。
我柱杖佇立在茅舍的門外,
迎風細听著那暮蟬的吟唱。
渡頭那邊太陽快要落山了,
村子里的炊煙一縷縷飄。
又碰到裴迪這個接輿酒醉,
在恰如陶潛的我面前謳狂。

【評析】:
這是寫景之詩,描繪了幽居山林,超然物外之志趣,因而以接輿比裴迪,以陶潛
比自己。風光人物,交替行文,相映成趣,形成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藝術意境,抒發
了閒居之樂和對友人的真切情誼。
開頭二句寫景,著意刻畫水色山光之可愛,雖深秋,山依然蒼翠,水依舊潺流。
三、四兩句,轉而寫情。倚杖柴門,臨風听蟬,神馳邈遠,自由自在。五、六句又間
寫景致。渡頭落日,墟里孤煙,地道山村風物。最后兩句再寫人情。接輿、五柳、洁
身自好,高風脫俗。風光無限,加之人物疏狂,怎不叫人情趣陶然?!
詩起句工對,頷聯反而不對,實屬不入格。喻守真疑為首聯与頷聯顛倒錯亂,如
若對調,則平仄格律既不失粘,且在意義上比較自然。“倚杖”句是看,接看“寒
山”;“臨風”句是听,接听“秋水”。此說有獨到之處。






《登岳陽樓》

《登岳陽樓》


作者:杜甫


昔聞洞庭水,今上岳陽樓。
吳楚東南坼,乾坤日夜浮。
親朋無一字,老病有孤舟。
戎馬關山北,憑軒涕泗流。


【注解】:
1、吳楚句:吳楚兩地在我國東南;坼:分裂。
2、乾坤:指日、月。
3、戎馬:指戰爭。
4、關山北:北方邊境。
5、憑軒:靠著窗戶。

【韻譯】:
很早听過名揚海內的洞庭湖,
今日有幸登上湖邊的岳陽樓。
大湖浩瀚象把吳楚東南隔開,
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蕩漾漂浮。
漂泊江湖親朋故舊不寄一字,
年老体弱生活在這一葉孤舟。
關山以北戰爭烽火仍未止息,
憑窗遙望胸怀家國涕淚交流。

【評析】:
代宗大歷三年(768)之后,杜甫出峽漂泊兩湖,此詩是登岳陽樓而望故鄉,
触景感怀之作。開頭寫早聞洞庭盛名,然而到幕年才實現目睹名湖的愿望,表面看有
初登岳陽樓之喜悅,其實意在抒發早年抱負至今未能實現之情。二聯是洞庭的浩瀚無
邊。三聯寫政治生活坎坷,漂泊天涯,怀才不遇的心情。末聯寫眼望國家動蕩不安,
自己報國無門的哀傷。寫景雖只二句,卻顯技巧精湛,抒情雖暗淡落寞,卻吞吐自
然,毫不費力。




《旅夜書怀》

《旅夜書怀》


作者:杜甫


細草微風岸,危檣獨夜舟。
星垂平野闊,月涌大江流。
名豈文章著,官應老病休,
飄飄何所似,天地一沙鷗。


【注解】:
1、危檣:高聳的桅杆。
2、星垂句:遠處的星星宛如低垂至地面,使原野更為遼闊。
3、月涌句:銀色的月光映著奔流洶涌的長江。
4、沙鷗:水鳥名。

【韻譯】:
微風輕輕地吹拂著江岸畔的細草,
深夜江邊,泊著桅杆高聳的孤舟。
原野遼闊,天邊的星星如垂地面,
明月在水中滾涌,才見大江奔流。
我的名气,難道是因為文章著稱?
年老体弱,想必我為官也該罷休。
唉,我這飄泊江湖之人何以相比?
活象是漂零天地間一只孤苦沙鷗。

【評析】:
詩作于代宗永泰元年(765),詩人由華州解職离成都去重慶途中。全詩流露
了詩人奔波不遇之情。詩的前半寫“旅夜”的情景。以寫景展現境況和情怀,寓情于
景之中。后半寫“書怀”。抒發自己原有政治抱負,沒有想到卻是因為文章而得揚名
四海,而宦途卻因老病而被排擠。表現了內心飄泊無依的傷感,字字是淚,聲聲哀
歎,感人至深。“星垂平野闊,月涌大江流”与李白的“山隨平野盡,江入大荒流”
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





《別房太尉墓》

《別房太尉墓》


作者:杜甫


他鄉复行役,駐馬別孤墳。
近淚無干土,低空有斷云。
對棋陪謝傅,把劍覓徐君。
唯見林花落,鶯啼送客聞。


【注解】:
1、复行役:指一再奔走。
2、近淚句:意謂淚流處土為之不干。
3、把劍句:春秋時吳季札聘晉,路過徐國,心知徐君愛其寶劍,及還,徐君已死,
遂解劍挂在墳樹上而去。意即早已心許。

【韻譯】:
我東西漂泊,一再奔走他鄉异土,
今日歇腳閬州,來悼別你的孤墳。
淚水沾濕了泥土,心情十分悲痛,
精神恍惚,就象低空飄飛的斷云。
當年与你對棋,比你為晉朝謝安,
而今在你墓前,象季札拜別徐君。
不堪回首,眼前只見這林花錯落,
离去時,听得黃鶯啼聲凄愴難聞。

【評析】:
房在唐玄宗幸蜀時拜相。乾元元年(758)為肅宗所貶。杜甫曾為其上疏力
諫,得罪肅宗,險遭殺害。寶應二年(763),房又進為刑部尚書,在路遇疾,
卒于閬州。兩年后。杜甫路過閬州,特為老友上墳,作此詩。
這是一首悼亡詩,抒寫感傷情怀。全詩敘述了生前的交往和墳前的哀悼。前四句
寫墳前哀憤,后四句寫臨別留連。詩寫得雍容典雅,又一往情深。寫房句句得体,
寫交往字字有情。知遇深情,滲透字里行間。


《奉濟驛重送嚴公四韻》

《奉濟驛重送嚴公四韻》


作者:杜甫


遠送從此別,青山空复情。
几時杯重把,昨夜月同行。
列郡謳歌惜,三朝出入榮。
江村獨歸處,寂寞養殘生。
1、几時兩句:這是倒裝,意謂想起昨夜在月光下舉杯送別的深情,不知几時重得此
會。

2、列郡:指東西兩川屬邑。
3、三朝:指玄宗、肅宗、代宗三朝;
4、出入榮:指嚴武迭居重位。
5、江村句:指送別后獨自回到浣花溪邊的草堂。

【韻譯】:
遠送嚴公到了奉濟從此別离,
人去山空只有別情綿綿依依。
我們何時才能重新把盞長談,
昨夜月下對杯傾衷多么投机!
巴蜀各郡謳歌惋惜你的离任,
連續三朝你任將相真不容易。
分手后我回到浣花溪邊草堂,
越發覺得我這殘生淡泊孤寂!

【評析】:
這首詩意在送嚴武奉召還朝。詩人曾任嚴武幕僚,深得嚴武關怀,故別离之情依
依,自不待言。
詩的開頭點明“遠送”,可見意深情長。分手傷別,自然想到“昨夜”餞別情
景,也想何時重逢。接著謳歌嚴武入相出將都有成就,受到人民的稱贊。最后寫送別
后的心境的孤獨無依。語言質朴含情,章法謹嚴有節。



Tuesday, September 10, 2013

《天末怀李白》

《天末怀李白》


作者:杜甫


涼風起天末,君子意如何。
鴻雁几時到,江湖秋水多。
文章憎命達,魑魅喜人過。
應共冤魂語,投詩贈汨羅。


【注解】:
1、天末:猶天邊;
2、君子:指李白。
3、文章句:意謂有文才的人總是薄命遭忌。
4、魑魅句:意謂山精水鬼在等著你經過,以便出而吞食,猶“水深波浪闊,無使蛟
龍得”。一憎一喜,遂令詩人無置身地。
5、應共句:因屈原被讒含冤,投江而死,与李白之受枉竄身,有共通處,往夜郎又
須經過汨羅,故也應有可以共語處。
6、汨羅:汨羅江,屈原自沉處,在今湖南湘陰縣。

【韻譯】:
涼風習習來自天邊的夜郎,
老朋友啊你心情可還舒暢。
鴻雁何時能捎來你的音信?
江湖水深總有不平的風浪!
有文才的人往往薄命遭忌,
鬼怪正喜人經過可作食糧。
你与屈原有共冤共語之處,
請別忘了投詩祭奠汨羅江!

【評析】:
李白于至德二載(757),因永王  之罪受牽連,流放夜郎,行至巫山遇赦得
還。杜甫于乾元二年(759)作此詩,眷怀李白,設想他當路經汨羅,因而以屈原
喻之。其實,此時李已遇赦,泛舟洞庭了。
因涼風而念故友,望秋雁而怀思。文人相重,末路相親,躍然紙上。




《月夜憶舍弟》

《月夜憶舍弟》


作者:杜甫


戌鼓斷人行,秋邊一雁聲。
露從今夜白,月是故鄉明。
有弟皆分散,無家問死生。
寄書長不達,況乃未休兵。


【注解】:
1、戌鼓:戌樓上的更鼓。
2、邊秋:一作“秋邊”,秋天的邊境。
3、長:一直,老是。

【韻譯】:
戌樓響過更鼓,路上斷了行人形影,
秋天的邊境,傳來孤雁悲切的鳴聲。
今日正是白露,忽然想起遠方兄弟,
望月怀思,覺得故鄉月儿更圓更明。
可怜有兄弟,卻各自東西海角天涯,
有家若無,是死是生我何處去打听?
平時寄去書信,常常總是無法到達,
更何況烽火連天,叛亂還沒有治平。

【評析】:
詩作于乾元二年(759),這時安史之亂尚未治平,作教師于戰亂中,顛沛流
离,歷盡國難家憂,心中滿腔悲憤。望秋月而思念手足兄弟,寄托縈怀家國之情。全
詩層次井然,首尾照應,結构嚴密,環環相扣,句句轉承,一气呵成。“露從今夜
白,月是故鄉明”句,可見造句,的神奇矯健。




《至德二載,甫自京金光門出,間道歸鳳翔,乾元初從左拾遺移華州掾,与親故別,因出此門,有悲往事》

《至德二載,甫自京金光門出,間道歸鳳翔,乾元初從左拾遺移華州掾,与親故別,因出此門,有悲往事》


作者:杜甫


此道昔歸順,西郊胡正繁。
至今殘破膽,應有未招魂。
近得歸京邑,移官豈至尊。
無才日衰老,駐馬望千門。


【注解】:
1、此道:指金光門。
2、昔歸順:指至德二載投奔翔時,長安西邊的胡騎正甚繁亂。
3、胡:這里指安祿山部隊。
4、近得:指拜左拾遺。
5、京邑:指華州,因系畿縣,距京城長安不遠。
6、移官句:這里固指賀蘭進明之進讒,其實也多少含有對肅宗的牢騷。豈至尊:豈
出皇帝之意。
7、千門:原指宮中的門戶,這里借代宮殿。

【韻譯】:
當年由金光門這條路,去投奔鳳翔,
長安西郊,到處是安史叛軍正作亂。
直到如今想起來,仍叫人心惊膽顫,
有人神魂尚未招回,依然誠恐誠惶。
我拜近得左拾遺,回到了京畿地方,
貶我華州掾,這旨意難道出自至尊。
算了吧,我這庸才已逐日衰老鬢蒼,
告別長安,駐馬回望千門宮殿檐房!

【評析】:
至德二載(757),作者自金光門出,由小路投奔鳳翔肅宗,任左拾遺,十月
隨肅宗返長安。次年──乾元元年(758),被貶華州任司功參軍,又出金光門,
感慨万端。然而作者在詩中寫道“移官豈至尊?”不敢歸怨于君,而以“無才日衰
老”自責。不忍去君,留戀故職,見得分明。







《春宿左省》

《春宿左省》


作者:杜甫


花隱掖垣暮,啾啾栖鳥過。
星臨万戶動,月傍九霄多。
不寢听金鑰,因風想玉珂。
明朝有封事,數問夜如何?


【注解】:
1、掖垣:因門下省、中書省地處左右兩邊,像人的兩掖,門下省為左掖。
2、金鑰;指開宮門的鎖鑰聲。
3、珂:馬鈴。
4、封事:臣下上書奏事,防有泄漏,用黑色袋子密封,故稱。

【韻譯】:
左偏殿矮牆遮隱花叢,日已將暮,
投宿的鳥儿,一群群鳴叫著飛過。 
星臨宮中,千門万戶似乎在閃爍,
靠近天廷,所得的月光應該更多。
夜不敢寢,听到宮門開啟的鑰鎖,
晚風颯颯,想起上朝馬鈴的音波。
明晨上朝,還有重要的大事要做,
心里不安,多次地探問夜漏几何?

【評析】:
詩作于左拾遺任上,記敘了誠敬值宿,夜不敢寐的實況。反映了這時詩人不過是
個小心謹慎的官吏罷了,字里行間也流露詩人的忠愛之情。
詩開頭兩聯寫景,后兩聯寫情。自幕至夜,再自夜至曉,自曉至明,結构嚴謹而
又靈活,敘述詳明而有變化。





Thursday, September 5, 2013

《月夜》

《月夜》


作者:杜甫


今夜鄜州月,閨中只獨看。
遙怜小儿女,未解憶長安。
香霧云鬟濕,清輝玉臂寒。
何時倚虛幌,雙照淚痕干!


【注解】:
1、州:現陝西省富縣。
2、云鬟:婦女的鬢發。
3、清輝:指月光。
4、虛幌:薄而透明的帷帳。
5、雙照:月光照著詩人和妻子。

【韻譯】:
今晚圓圓的秋月多么皎洁美好,
你在州閨中卻只能一人獨看。
我遙想那些可愛的小儿幼女們,
還不理解你望月怀人思念長安!
夜深露重你烏云似的頭發濕了?
月光如水你如玉的臂膀可受寒?
何時能依偎共賞輕紗般的月華?
讓月華照干我倆滿是淚痕的臉!

【評析】:
這首詩作于至德元年(756)。是年八月,杜甫攜家逃難州,自己投奔靈武
的肅宗行在,被叛軍擄至長安。詩是秋天月夜的怀妻之作。
望月怀思,自古皆然。但詩人不寫自己望月怀妻,卻設想妻子望月怀念自己,又
以儿女(因為年幼)“未解母親憶長安”之意,襯出妻之“孤獨”凄然,進而盼望聚
首相倚,雙照團圓。反映了亂离時代人民的痛苦之情。詞旨婉切,章法緊密,寫离情
別緒,感人肺腑。





《春望》

《春望》


作者:杜甫


國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深。
感時花濺淚,恨別鳥惊心。
烽火連三月,家書抵万金。
白頭搔更短,渾欲不胜簪。


【注解】:
1、國破:指國都長安被叛軍占領。
2、感時句:因感歎時事,見到花也會流淚。
3、渾:簡直。
4、不胜簪:因頭發短少,連簪子也插不上。

【韻譯】:
長安淪陷國家破碎,只有山河依舊,
春天來了城空人稀,草木茂密深沉。
感傷國事面對繁花,難禁涕淚四濺,
親人离散鳥鳴惊心,反覺增加离恨。
立春以來戰火頻連,已經蔓延三月,
家在州音訊難得,一信抵值万金。
愁緒纏繞搔頭思考,白發越搔越短,
頭發脫落既短又少,簡直不能插簪。

【評析】:
唐玄宗天寶十五年(756)七月,安史叛軍攻陷長安,肅宗在靈武即位,改元
至德。杜甫在投奔靈武途中,被叛軍俘至長安,次年(至德二年)寫此詩。
詩人目睹淪陷后的長安之簫條零落,身歷逆境思家情切,不免感慨万端。詩的
一、二兩聯,寫春城敗象,飽含感歎;三、四兩聯寫心念親人境況,充溢离情。
全詩沉著蘊藉,真摯自然,反映了詩人熱愛祖國,眷怀家人的感情。今人徐應
佩、周溶泉等評此詩曰:“意脈貫通而平直,情景兼備而不游离,感情強烈而不淺
露,內容丰富而不蕪雜,格律嚴謹而不板滯。”此論頗為妥帖。“家書抵万金”亦為
流傳千古之名言。



《夜泊牛渚怀古》

《夜泊牛渚怀古》


作者:李白


牛渚西江夜,青天無片云。
登舟望秋月,空憶謝將軍。
余亦能高詠,斯人不可聞。
明朝挂帆去,楓葉落紛紛。


【注解】:
1、西江:古稱約自南京至今江西一段長江為西江,牛緒也在西江這一段中。
2、謝將軍:東晉謝尚,今河南太康縣人,官鎮西將軍,鎮守牛渚時,秋夜泛舟賞
月,适袁宏在運租船中涌已作《詠史》詩,音辭都很好,遂大加贊賞,邀其前來,
談到天明。

【韻譯】:
秋夜行舟停泊在西江牛渚山,
天空湛藍湛藍沒有一絲游云。
我登上小船仰望明朗的秋月,
徒然記起了東晉的謝尚將軍。
我也是一個善于吟唱的高手,
但識賢的謝尚如今難得有聞。
知音難遇明早只好挂帆遠去,
前景宛若深秋楓葉飄落紛紛。

【評析】:
望月怀古,抒發不遇知音之傷感。首聯開門見山點明“牛渚夜泊”及其夜景;頷
聯由望月過渡到怀古。從謝尚聞袁宏“詠史”事件中,領略到對于文學的愛好和對才
能的尊重,是与地位高低無關的。頸聯是由怀古回到現實,發出感慨,抒發不遇知音
的深沉感喟。末聯宕開寫景,想象明朝挂帆遠去的情景,烘托不遇知音之凄涼寂寞。
寫景清新雋永而不粉飾抒情豪爽豁達而不忸怩作態。
詩為五律,卻無對偶。有人認為李白才高,放逸不羈,興之所至,隨口諷誦,不
顧及對偶。此說自有其理。



《听蜀僧浚彈琴》

《听蜀僧浚彈琴》

作者:李白


蜀僧抱綠綺,西下峨嵋峰。
為我一揮手,如听万壑松。
客心洗流水,余響入霜鐘。
不覺碧山暮,秋云暗几重。


【注解】:
1、綠綺:琴名。晉傅玄《琴賦序》:“司馬相如有綠綺。”相如是蜀人,彈者是蜀
僧,故以綠綺切之。
2、一:加強語气的助詞。
3、揮手:指彈琴。
4、流水:相傳春秋時鐘子期能听出伯牙琴中的曲意,時而是志在高山,時而是志在
流水,伯牙乃許為知音。見《列子•湯問篇》。這句是說,客中的情怀,听了
“高山流水”的曲意,為之一洗。
5、霜鐘:指鐘聲,《山海經》:丰山“有九种焉,是知霜鳴”。郭璞注:“霜降則
鐘鳴,故言知也。”入霜鐘:余音与鐘聲交流,兼喻入知音者之耳。

【韻譯】:
四川僧人抱彈名琴綠綺,
他是來自巴蜀的峨嵋峰。
他為我揮手彈奏了名曲,
好象听到万壑松濤雄風。
高山流水音調一洗情怀,
裊裊余音融入秋天霜鐘。
不知不覺青山已披暮色,
秋去也似乎暗淡了几重!

【評析】:
此詩是寫听蜀地一位和尚彈琴,极寫琴聲之入神。開頭兩句,寫他來自故鄉四
川,表達對他的傾慕。頷聯寫彈琴,以大自然的万壑松濤聲作比,令人感到琴聲之不
凡。頸聯寫琴聲蕩滌胸怀,使人心曠神怡,回味無窮。尾聯寫聚精會神听琴,而不知
時日將盡,反襯彈琴之高妙誘人。全詩一气呵成,勢如行云流水,明快暢達。




Monday, September 2, 2013

《送友人》

《送友人》


作者:李白


青山橫北郭,白水繞東城。
此地一為別,孤蓬万里征。
浮云游子意,落日故人情。
揮手自茲去,蕭蕭班馬鳴。


【注解】:
1、郭:城牆外的牆,指城外。
2、蓬:草名,枯后隨風飄蕩,這里喻友人。
3、茲:現在。
4、班:分別。

【韻譯】:
青山橫臥在城郭的北面,
白水泱泱地環繞著東城。
在此我們一道握手言別,
你象蓬草飄泊万里遠征。
游子心思恰似天上浮云,
夕陽余暉可比難舍友情。
頻頻揮手作別從此离去,
馬儿也為惜別聲聲嘶鳴……

【評析】:
這是首送別詩,充滿詩情畫意。首聯工對,寫得別開生面。先寫作別處的山水:
青山橫亙外城之北,白水環繞東城潺流。此兩句以“青山”對“白水”,“北郭”對
“東城”。“青”、“白”相間,色彩明麗。“橫”字刻出山之靜態,“繞”字畫出
水之動態。如此描摹,揮洒自如,秀麗清新。中間二聯切題,寫分手時的离情別緒。
前兩句寫對朋友飄泊生涯的關切,落筆如行云流水,舒暢自然。后兩句寫依依惜別的
心情,巧妙地以“浮云”、“落日”作比,來表明心意。寫得有景有情,情景交融。

尾聯更進一層,抒發難舍難分的情緒。化用:《詩經•小雅•車攻》“蕭蕭馬鳴”
句,嵌入“班”字,寫出馬猶不愿离群,何況人乎?烘出繾綣情誼,真是鬼斧神工。
詩寫得新穎別致,丰采殊异。色彩鮮艷,語言流暢,情意宛轉含蓄,自然美与人
情美水乳交融,別是一番風味。




《渡荊門送別》

《渡荊門送別》


作者:李白

渡遠荊門外,來從楚國游。
山隨平野盡,江入大荒流。
月下飛天鏡,云生結海樓。
仍怜故鄉水,万里送行舟。


【注解】:
1、荊門:山名,在湖北省宜都縣西北。
2。海樓:海市蜃樓。
3、故鄉水:指長江,李白早年住在四川,故有此言。

【韻譯】:
自劍門之外的西蜀沿江東下,
來到了楚國境內作一次旅游。
崇山隨著荒野出現漸漸逝盡,
長江進入了莽原也緩緩而流。
月影倒映江中象是飛來天鏡,
云層締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樓。
我依然怜愛這來自故鄉之水,
行程万里繼續漂送我的行舟。

【評析】:
唐開元十四年(726),詩人怀著“仗劍去國,辭親遠游”之情,出蜀東下,
此詩即在旅游途中所作。從詩意看,詩人与送行者同舟共發,是在舟中吟送的。清朝
沈德潛認為,詩中無“送別”意,題中“送別”二字可刪,是不确的。這首詩雖意在
描繪山水,然而仔細揣摩,“送別”之意猶在,足見椽筆功夫。

“山隨平野盡,江入大荒流”与杜甫的“星垂平野闊,月涌大江流”,可比功
力。或認為李是行舟流覽,杜則停舟細看。此說頗是在理。





《贈孟浩然》

《贈孟浩然》


作者:李白

吾愛孟夫子,風流天下聞。
紅顏棄軒冕,白首臥松云。
醉月頻中圣,迷花不事君。
高山安可仰,徒此揖清芬。


【注解】:
1、紅顏:指年青的時候。
2、軒冕:指官職,軒:車子;冕:高官戴的禮帽。
3、臥松云:隱居。
4、中圣:中酒,就是喝醉的意思,
5、清芬:指美德。

【韻譯】:
我敬重孟浩然先生的庄重瀟洒,
他為人高尚風流倜儻聞名天下。
少年時鄙視功名不愛官冕車馬,
高齡白首又歸隱山林摒棄塵雜。
明月夜常常飲酒醉得非凡高雅,
他不事君王迷戀花草胸怀豁達。
高山似的品格怎么能仰望著他?
只在此揖敬他芬芳的道德光華!


【評析】:
全詩推崇孟浩然風雅瀟洒的品格。首聯點題,抒發了對孟浩然的欽慕之情;二、
三兩聯描繪了孟浩然摒棄官職,白首歸隱,醉月中酒,迷花不仕的高雅形象;尾聯直
接抒情,把孟氏的高雅比為高山巍峨峻拔,令人抑止。

詩采用抒情──描寫──抒情的方式,以一种舒展唱歎的語調,表達詩人的敬慕
之情。



《寄左省杜拾遺》

《寄左省杜拾遺》


作者:岑參

聯步趨丹陛,分曹限紫微。
曉隨天仗入,暮惹御香歸。
白發悲花落,青云羡鳥飛。
圣朝無闕事,自覺諫書稀。


【注解】:
1、趨:小步而行,表示上朝時的敬意。
2、丹陛:宮殿前涂紅漆的台階。
3、分曹句:時岑參為右補闕,屬中書省,在殿廡之右,稱右省,也稱紫徽省。紫
微:本指星座,因其成屏藩的形狀,故取象以為喻。微:一作薇。曹:官署。
限:界限。
4、闕:通“缺”。補闕和拾遺都是諫官,意思就是以諷諫彌補皇帝的缺失。

【韻譯】:
我們并排走向朝廷的紅色台階,
然后分別站在左省右省的列隊。
拂曉隨著宮廷儀仗隊進去朝拜,
黃昏時渾身沾滿御爐香气回歸。
滿頭白發力不從心為落花流淚,
羡慕別人如鳥入青云展翅高飛。
賢明的朝廷沒有什么闕事遺漏,
自己覺得諫議的奏書越來越稀。

【評析】:
唐肅宗至德二年(757),詩人由杜甫的推荐而任右補闕。次年寫此詩。詩是
投贈友人杜甫的。因而描寫諫議官左拾遺的官場生活。然后自傷遲暮,無法盡力,規
勸別人繼續進取。筆法隱晦,曲折地抒發內心之憂憤。詞藻艷麗,雍容華貴。






《破山寺后禪院》

《破山寺后禪院》


作者:常建


清晨入古寺,初日照高林。
曲徑通幽處,禪房花木深。
山光悅鳥性,潭影空人心。
万籟此俱寂,惟聞鐘磬音。


【注解】:
1、破山寺:即興福寺,今江蘇省常熟市北。
2、万籟:一切聲響。
3、磬:和尚念經時敲的一种樂器。

【韻譯】:
清晨我信步來到破山寺,
朝陽映照著高高的樹林。
曲折山道通向幽靜處所,
禪房深藏之處花卉繽紛。
山光秀麗怡悅群鳥性情,
碧潭映影淨化人的心靈。
自然界的聲音全然消失,
只听到院里的鐘磬聲音……

【評析】:
詩旨在贊美后禪院景色之幽靜,抒發寄情山水之胸怀。詩人清晨登常熟縣的破
山,入破山寺(即興福寺),在旭日初升、光照山林的景色中,表露禮贊佛宇之情。
然后走到幽靜的后院,面對美妙的佳境,忘情地欣賞,寄托自己遁世情怀。
“曲徑通幽處,禪房花木深”,意境尤其靜淨。起句對偶,頷聯反而對得不工
整,雖屬五律,卻有古体詩的風韻。






《雜詩》

《雜詩》


作者:沈期


聞道黃龍戌,頻年不解兵。
可怜閨里月,長在漢家營。
少婦今春意,良人昨夜情。
誰能將旗鼓,一為取龍城。


【注解】:
1、聞道:听說。
2、解兵:撤兵。
3、良人:古時妻子對丈夫的稱呼。
4、龍城:古匈奴祭天的地方,現在蒙古境內。這里指敵人的首要地區。


【韻譯】:
听說黃龍岡駐邊的防地,
連年打仗一直未曾罷兵。
這團可愛的閨中明月,
如今卻常照漢家的軍營。
少婦今夜思夫春心蜜意。
良人也在回想別离柔情。
誰能夠帶領一支好軍隊,
一舉攻取龍城結束戰爭!

【評析】:
這首詩极寫閨中少婦与塞上征人的兩地相憶。起句先說衛戌黃龍岡邊土,年年不
休。接著寫一對情人各自東西,同披月光:閨中營中,清輝共照,柔情相憶,彼此黯
然傷神。共同的愿望是有個名將能率領軍隊,一舉破敵,結束戰爭,使天下親人團
聚。

全詩抒發厭惡戰爭,渴望和平的心緒。情調凄愴,但不消极。語淺意深,耐人尋
味。






Friday, August 30, 2013

《和晉陵陸丞相早春游望》


《和晉陵陸丞相早春游望》


作者:杜審言

獨有宦游人,偏惊物候新。
云霞出海曙,梅柳渡江春。
淑气催黃鳥,晴光轉綠苹。
忽聞歌古調,歸思欲沾襟。


【注解】
1、和:指用詩應答。
2、晉陵:現江蘇省常州市。
3、淑气:和暖的天气。
4、古調:指陸丞寫的詩,即題目中的《早春游望》。

【韻譯】
只有遠离故里外出做官之人,
特別敏感自然物候轉化更新。
海上云霞燦爛旭日即將東升,
江南梅紅柳綠江北卻才回春。
和暖的春气催促著黃鶯歌唱,
晴朗的陽光下綠苹顏色轉深。
忽然听到你歌吟古朴的曲調,
勾起歸思情怀令人落淚沾襟。

【評析】
因物感興,即景生情。詩人寫自己宦游他鄉,春光滿地不能歸省的傷情。詩一開
頭就發出感慨,說明离鄉宦游,對异土之物候才有惊新之意。中間二聯具体
惊新,寫江南新春景色,詩人怀念中原故土的情意。尾聯點明思歸和道出自己
傷春的本意。

詩采用擬人手法,寫江南早春,歷歷如畫。對仗工整,結构細密,字字錘煉。